回答

收藏

上完乐理课,我的眼里没有光了

乐理学习 乐理学习 147 人阅读 | 0 人回复 | 2024-07-24

没有被乐理折磨过的人,不算学过音乐。

从钢琴、小提琴、萨克斯、吉他等西洋乐器,到古筝、琵琶、二胡等民族乐器,无论是孩子音乐考级、专业音乐生还是成人兴趣学习,都逃不过乐理二字。

节拍、和弦、调式、音程……光是看看专业名词和术语,就足够让人烧脑头痛。乐理,早已是音乐生公认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

一提到乐理,浮现在学音乐的朋友们脑海中的场景,大多都惨不忍睹,甚至令人“PTSD”:

乐理=天书:打开乐理书,每个汉字都认识,连起来就是看不懂。一句话读好几遍也进不到脑子里,越看越困,努力一晚上就看了一页,还没记住。

乐理=紧箍咒:老师缓缓播放一段音乐,问道:“这是几几拍?”老师看着乐谱,说道:“先打一遍节奏再弹。”面对这些灵魂拷问,光是想想就已经头皮发麻,如坐针毡。

乐理=薛定谔的猫:乐器老师强调节拍、节奏,课上有老师带着练,还颇有感觉;自己录回课时就忘得一干二净,录几十遍也找不回课上的状态,还要面对老师那句怒吼:“你的乐理学到哪儿去了!”

听着老师演奏、大师作品、优秀视频,总觉得自己的音乐差点味道,于是在某个深夜痛定思痛,壮士断腕般打开书计划恶补乐理,然而却又陷入循环;抑或是在多次碰壁后,产生畏难情绪,放弃乐理,将演奏交给“肌肉记忆”,甘当乐理的门外汉,充当演奏的“工具人”。

乐理对于音乐的重要性,就像汉字之于语文、公式之于数学、语法之于英语,是砌建音乐高楼至关重要的地基。有人形象地形容,不懂乐理如同音乐的“盲人”,无法真正地进入音乐世界。学习乐理,方能从根源理解音乐、欣赏音乐乃至创造音乐。为何大师的作品更加饱含“情感”,其实并非完全是感性的投入,而是熟识乐理下的“心到手到”。

音乐失去乐理,便如水中望月、雾里看花。不能理解组成音乐的基本部分,又何谈区分音乐间的区别,甚至食髓知味呢?

《茉莉花》婉转回环,享誉国际,是中国传统五声调式【宫商角徵羽】让它与西方音乐与众不同。

《献给爱丽丝》能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成为电话铃声,正因其【回旋曲式】结构带来的循环错落之美。

《蓝色多瑙河》优雅浪漫,令人忍不住翩翩起舞,其实是拍型【3/4拍】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律动感;

《野蜂飞舞》之所以令人头晕目眩、仿佛置身梦幻,是乐谱中的【半音阶】在发挥神力;

学习乐理,方能从“感性共鸣”洗礼为“理性鉴赏”。让“好听”二字,延伸为“一支巴赛特单簧管,持续着演奏带休止符的十六分音符低音作为固定伴奏音型,为乐曲奠定了优雅的底色。”

也才能更理解,豆瓣评分9.2的电视剧《天道》中,王志文饰演的主人公丁元英对穆特、弗雷德利曼、海菲兹三位演奏家《流浪者之歌》不同版本作出的评价:

“穆特的诠释的是悲伤、悲凉、悲戚,弗雷德里曼则诠释的是悲愤、悲壮和悲怆;穆特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,少了一些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;海菲兹则是因为太注意技巧上的严谨,反而染上了一丝匠气,少了一点虔诚。所以就这三个人演奏的同一首曲子来比较,穆特是心到手不到,海菲兹是手到心不到,只有弗雷德里曼则是手到心到。”

乐理如此重要,但学习过程太过枯燥艰难,如何解决?别急,之所以乏味痛苦,是因为你从前的乐理学习只停留于理论,而不将其与具体的音乐相结合。留在纸面上的乐理,如同不开口练习的英语,学了个“哑巴音乐”?

分享到: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